终日辛苦为钱忙 笑问客倌钱是啥(比特币系列-4)

in #blockchain7 years ago

请注意:本文为系列文章:请在微信公众号【米塞斯骑士团】回复:“比特币”查看。

写《谁是未来佛》系列文章就想说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比特币未来成为货币是可能的。但写到今天,才抽出空来说一说对比特币最“深刻”的一个质疑。数量不变的比特币,怎么能承担起货币的责任,货币不够用怎么办?通缩会损伤经济。但是,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什么是货币”的问题。货币是什么?各学派有纷繁复杂的定义,把主权背书作为货币的必要性质是最弱智的一种,这里不展开。奥地利学派从货币的本质入手,指出货币是被广泛使用的交易媒介,这是它的核心性质。所谓货币就是被人们广泛的用来做交易媒介的财货,它的价值就是预期的购买力。至于储值、记账以及所谓的世界货币等等功能,都是建立在交易媒介基础上的。我们先把比特币抛开,来介绍下货币的职能,然后接下来的下一篇文章再说下,为什么数量有限的货币在经济发展问题下不是问题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货币不需要主权背书的问题。

钱——交易媒介因何被需求

货币的本质是最适销的商品,它的本质是交易媒介。人们获取它不是为了直接使用,而是购买其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它最重要的功能,没有它人类的经济生活会遇到大麻烦。人类的文字记录形成的太晚,在文字诞生以前,货币、法律、政府就已经产生了,所以所谓物物交换时代的经济,大都是一种推演。但货币一定是从无到有的,是一个过程。物物交换,在逻辑上一定存在。一些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人类学家津津乐道的非洲、澳大利亚原始部落的礼物经济——他们认为这是对惟利是图的商品经济的救赎——不过是简陋的物物交换罢了。

物物交换很难有大规模的市场,因为没有货币这种媒介,买卖双方的供需很难对接。有点类似于菜市场下行前,菜贩之间为了自家晚饭的消费互换卖剩的蔬菜的场景。但是在这种场景外,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货币媒介,我们的需求如何与供给方对接。比如,我是做文案的,我们一篇文案在有货币市场可能是1000元钱,我现在要向农民买粮食,向熟食店主买猪蹄,向书店店主买书……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就算这些卖家同样需要我的文案劳动,我也很难把这一篇文案的劳动分拆与他们交换。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繁荣丰裕的经济体系,建立在这样的体系上。

货币这种交易媒介,是人的需求。从物物交易到货币交易,已经是交易规模从部落邻里扩展到规模更大规模的市场,遇到了瓶颈和不便,人们自发的选择接受了某些“企业家”提供的解决方案。

古币.jpg

上图是中国邮政80年代出的一套古代钱币邮票,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古币,与汉字一样,具有强烈的拟物感,这可以说是一种共同文化的体现,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这个过程。

第一个是贝币,在非洲、亚洲、大洋洲、美洲都有贝壳作为货币的历史,货贝是主流,其他贝类也有之,我猜想很可能小范围的货币流通在人类走出非洲时就曾使用。但欧洲还没有考古证据说曾使用贝类做货币,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里不多说。第一张右边是铜贝,用铜制造的贝形货币。第二张到第四张是布币,是象形一种农具;第五到第七张是刀币;最后一张是环钱,《中国钱币史》的作者彭信威先生认为,这象形一种纺轮。这些钱币在中国历史上流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是不同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窥测货币诞生的过程——因为它象形。

要知道,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不仅没有超市百货商店,连什么都能买到的大集也不是常设的。在远古时代,物物交易走向大型化也必然会出现集市。可以想象,集市一定不是在随便什么地方随便什么时间设定的。这个地方可能有某种产业集中,比如养羊的大户可以设羊毛集市,围绕金属冶炼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农具集市。可以想象,这种集市的管理者具有某种权力,不是谁都能当上的,他必然掌握某种有广泛需求的商品,才能吸引大家来购买。人们来到这种集市,每个人都会选择这种商品顺便再买点别的。为了方便交易,撮合供需,很可能集市的开始先要把一种主要商品出清。比如想要用粮食换蜂蜜的人先在铁器集市将粮食换成农具,然后在集市的第二阶段再拿着农具去换蜂蜜。当然,如果一开始就想要换农具的人,可以不参加第二阶段,直接走掉。

古币2.jpg

这样农具、或贝壳、或匕首、或纺轮就成为了这个集市的交易媒介(通货)。后期,随着交换的深入,市场的发达,冶金能力的提高,金属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被普遍需要,而且还可以熔炼反复使用,成为很多区域经济体的交换媒介。古希腊最早也是用小铜块作为货币,由于奥林匹斯宗教的传播,与神殿发生了联系,被铸上雅典娜等神灵的形象。而中国则是上面看到的拟物化铜币,至于这种拟物化是否意味着发行者承诺1:1兑换刀、纺轮、农具、贝壳,我就不得而知了,我没看过有类似的研究。这时候,货币正式从一种普通商品,变成了专门的一种特殊商品——钱。

货币与价格

交易价格是个很关键的东西,即使在物物交易时代,价格也是存在的。从来没有人拿形而上的粮食去换取形而上的蜂蜜,交换都是一定量的粮食换取一定量的蜂蜜。如果1kg粮食换取100g蜂蜜,那么在一笔物物交易中1g粮食的价格就是0.1g蜂蜜,1g蜂蜜的价格就是10g粮食。在交易最闭塞没有中间媒介的市场,正好碰上蜂蜜与粮食的交易对会非常有限,这样在一段时间和空间内,竞价空间有限,不同时空价格差异会非常大。交易双方主要考虑使用价值,没有余地货比三家或长久打算。但是对于市场的经营者,这种利益是可以估算的。无论他选择农具还是匕首还是贝壳做媒介,在交易中这种财货的需求都会增加,以至于他可以将自己的产品换得更多的财货,在整个交易中具有主动权,人们可能无法像今天的生意人一样,能相对精确的统计自己的盈利,但利益的感觉是存在的。由于他的行动给交易达成带来便利,这笔收入是企业家利润,交易有利于各方。

对消费者很大的益处在于价格更容易比较。当蜂蜜与粮食互换,根据其交换的量的比例,双方互为价格。那么铁锤和蜂蜜也直接交换过,也有一个价格。大蒜与铁锤也直接交换过,也互为价格。但是大蒜与蜂蜜没有直接交换过,就没有价格,这个价格链条越长,人们就越难以估算,间接换算的价格没有参考意义。有了通货就不一样了,以前面举例农具来说吧,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要与农具直接交换,于是所有商品都可以与农具的价格来衡量。价格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易者对不同财货的需求迫切程度。在同一时间,可以用通货价格对其进行公约比较。

比如说当萝卜供需紧张价格上涨,白菜没有上涨。如果没有一个通货价格作为所有财货的直接价格来相比较,人们甚至难以决策这种供需的变化。当有通货价格作为公共单位后,人们很快能够通过价格变化,根据信息丰富自己的价值表,调整自己的行动,能使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最优化的满足。要知道,人们的欲求是多种多样的,能付出的单位是有限的。比如一个人只能付出5个农具的财货。在没有通货的情况下,他可能会买昂贵的萝卜,他认为一车萝卜给他带来的满足大于5个农具带来的满足。但实际上,更便宜一点的白菜也能满足他的欲望,但是由于白菜没有与农具直接交易价格无法比较,他未必意识到这个信息。当农具成为通货后,他意识到仅需3个农具一车的白菜更便宜,虽然如果没有白菜他也愿意付出五个农具换萝卜,萝卜还是排在农具之前,但是现在他是在一车萝卜与一车白菜加两个农具之间选择,能少用两个农具满足他对副食的需求,那么多剩下来的通货,就可以用来满足本没有满足的欲求。而由于这种调整能更快速的发生。价格也更稳定——萝卜的原竞争者因为价格的可比较退出竞争,本来没有想要白菜的需求者因为白菜的廉价加入竞争——这又给一个新的阶级的诞生创造了条件,那就是商人。

当专门以在不同市场游走低买高卖获利的商人阶级出现,货币开始具有更广的意义。人们获取货币是为了花掉它,为了买到自己想要的财货。交易媒介才是它最核心的本质。货币的价值在于它的购买力和流通力。首先是它能买到多少东西,在物质贫乏少有剩余的时代,交换可能仅供糊口。但随着分工的深入,生产力的提升,交换频次也在提升。一些人开始关注财货尤其是通货的交换价值,而不再仅仅是使用价值。“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战国商人白圭的这句话算是道出了商人的本质。通过判断人们未来需求或跨地域其他市场需求,用自己的本钱承担风险,为了再次销售而购买产品,进行跨期跨区域的套利。套利行为使价格曲线更平滑。价格在有效供需的区间内产生,由于有人用自己的智慧去关注价差之间的利润,而人的智慧虽然不可靠但确实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概念对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都越来越重要,就是财货的“货币价格”。

货币价格非常重要,没有这样一个公共价格单位,人们无法估算自己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是否能获得自己的所需,如果不是自给自足,而是专业分工,一个人从事哪一种生产用何种方法生产更好,无法估算。这样也就没有安定的感觉让他可以放心的加入市场体系。自给自足,大家首先为自己生产,男耕女织,交换只是丰富生活的余兴节目,这样的经济体系必然贫瘠凋敝,享受不到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无限可能。

一个人如果生产粮食能换取20把农具,织布能换取30把,那么在市场交易频次可以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不少人就可能会放弃自给自足,去专门织布来满足市场需要,同时换取粮食和副食。没有货币,我们很难想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延伸。

随着这种发展,实物通货变得越来越麻烦。人们对通货的交换价值越来越重视。为了交易的便利,通货也在变化。一般来说,通货是这一经济体最适销的那些商品。由于铜的性质以及广泛的用处,在世界很多地方成为货币,也就是本文开头邮票里那些古币的材质。直到汉朝,毁币铸器、毁器铸币的事情还非常多。但这种变化对于本文的主题来说并不重要。

货币职能的误会与本质

主流经济学把上面一节说到的货币价格的作用叫“价值尺度”,是货币的职能之一,但这是错误的。所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大半都是完全错误的。不属于货币的本质,只是货币在一定前提下的功能,更有一些不过是市场条件下的现象。本章简要说明这些问题,并解释货币的职能问题。

不是价值尺度,而是记账单位

货币既不是价值的尺度,也不是价格的尺度。货币价格只是一次交换中货币的量。如果这个量在一般时间中是相对稳定以至于某种程度上可预期的,不过是因为套利交易的存在使供求曲线变得圆滑。这是在不受干预的较成熟市场中的一种现象,不能说是货币的本质职能。

货币不是价值的尺度,价值决定人的行为,它并非用货币度量,货币只是在市场上获取财货的手段。价值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交换存在的基础,是人对财货的一种主观评估。当我说我觉得这个松下洗碗机买的值的时候,并不是用3000多块钱的价格来衡量它,而是将它与其他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价格近似(上下浮动由行动人主观把握)的东西:马桶圈、健身房年卡、索尼动圈耳机、3个门罗币、1个Bitch cash(BCH)、3000元存款或理财……相排序,通过行动,寻求欲求的最优满足。比如同样甚至更贵的货币价格,Bitch Cash对我而言没有价值,我不会购买。回到松下洗碗机的问题,如果我在这个时点是花了3380买的觉得值,那么如果是3400我大概依然觉得很值,一元一元加上去,终于有一个价格我会觉得不值,这个价格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代表着我想买的另一个具体的商品,这种心理实验充分揭示了价值是主观排序的本质。

货币甚至不是价格的尺度,货币的本质是为了卖出而买入的交易媒介,其核心质量是购买力和流通性。但是这两个性质是不断变化的。每一样产品的价格都在变化,相对稳定仅仅是一种假象。今天的十块钱,与明天的十块钱购买力不同。而未来才能获得的钱与手中的现金本质上更是天差地别。今天比特币场外交易很昂贵的价格,倒退一个月就是让利大促销。在不同地点,货币的效用同样有差距,两个不同街区的菜市场都有些微的不同,莫说更广阔的世界。货币不是价格尺度,价格仅仅是交换的货币的量,人的行动模式、企业家的盈亏表自带纠偏功能,这一点在下一篇文章论述通缩的问题的时候还会更详细的说。

货币的职能除了交换媒介之外,就是记账单位。人们用投入和产出的货币价格预估,来预计自己行动的盈亏,并在行动结束后,可以通过账目反省总结自己过去的行动,获得宝贵的经验。记账服务于人的盈亏核算,是人的心智工具。

是交易媒介 不是世界货币

前边说了,货币的本质是交易媒介,这里就包含了支付和流通的功能。无论是跨时间的还是跨空间的,都是主体之间的交易。无论是面对面交易还是借贷,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钱是社会产物,在无主之物的获取上毫无作用。实质上我们买一个苹果,是想获得一个苹果带来的服务(美味),而卖苹果的人是提供了放弃一个苹果的服务的服务,跨期借贷、支付同样是购买一种服务,这里的差别是表象的,不是本质的。更重要的是,世界货币这个职能莫名其妙。

交易是买卖双方的事情,货币是被广泛接受的交易媒介,这个交易媒介的适用范围通常是一定的经济体。当葡萄牙早期的冒险商人去非洲大陆寻求交易的时候,发现非洲土著并不接受他们所珍视的金银,而是采用贝壳作为通货。于是,为了购买非洲的金银以及战争俘虏——黑奴,一度打捞非洲人喜欢的贝壳成为产业。当然,最后贝壳货币消失了,被现代货币取代。但是,在非洲偏远地区如乌干达,贝币交易延续到20世纪初。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一过程促进了贸易和分工,这反而是贸易和分工进一步扩大的结果——因为更多人接触了欧洲人并开展贸易,更多人知道用金银能够在欧洲人那里买到东西,于是更多人开始接受金银付款。行政命令改变货币并不能促进贸易,而贸易的加深却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主流交易媒介。

归根结底,贸易不是两个经济区域或国家之间进行的,而是具体的买家和卖家之间达成的,一种交易媒介只要双方认可,就可以达成贸易。需要所谓的世界货币,是行政的力量割裂世界市场的结果。世界并不需要一个统一的世界货币,现实中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不需要。甚至一国也不需要统一货币,远在汉唐近在民国伪满,现在的津巴布韦,甚至香港等自由港,多种货币流通,自由兑换都是可实现的,而且并不束缚经济,如果经济凋敝,要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是储蓄手段 不必然保值但最为靠谱

货币当然是储蓄的手段,当人们意识到可以从部落、家庭之外更广阔的市场更有效率的获得生资之后,货币就成了储蓄的手段,货币本身变得可欲求,这首先是人们生产有所剩余的表征。当农具成为通货之前,人们只会在自己的价值表中,按照它的使用价值,排一个适当的位置。当它成为通货,由于可以方便的交换更多地商品,就具备了货币(交易媒介)的使用价值,在市场上所有人的主观价值表上的排序就会提前。这导致其需求增加,能换来更多的其他财货,也就是价格增长。这个价格是基于不是通货之前,只做为农具价格而言的。当农具成为通货后,它不仅是一把农具,还是x量的蜂蜜、y量的萝卜、z量的马……。只要有市场存在,它总能或多或少买到想要买的东西。

消费是为了现在,储蓄是为了将来。生老病死是可以预期的,每个人都知道,总有一天自己的收入能力会降低,甚至无法再工作,但生命还没有停止。大多数人对生儿育女抚养下一代的消费,也有预期,这会导致支出的暴增,虽然大家不知道储蓄多少数量的货币,但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做准备。但这种储蓄并不像天灾人祸那样直观的体现货币在储蓄中的优越性。

脑子呈悬浊液状态的哲学家桑德尔,在其臭名昭著的《公正》一书一开始,为读者设定了一个非牛顿体思想陷阱,用一种感同身受的文学手法让没有经过经济学训练的人,不由自主地陷进去。说的是一次天灾,灾难之后很多东西紧缺涨价,比如发电机、冰块等等,然后就开始论述涨价的道德问题,谈到了功利和德性,就是没说经济性质。

价格的变化是供需状态的反应。无论在日常还是灾难中,卖家都寻求高价,买家都寻求低价。但买家有个承受上限,卖家往往有个下限。当价格突破上限,虽然对商品有欲求,也不是有效买家,突破卖家下限卖家则保留商品库存或自用。价格在供需双方的上下限之间产生并淘汰无效的供给需求。价格上涨要么是需求太多,要么是供给减少,德性解决不了天灾人祸造成的短缺。批判桑德尔之流不是本文的主题,提到这个只是说,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人们储蓄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民族为了避免死于荒年饥馑,发明了很多把食物变成可以经年存放的食粮的办法。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奶酪、纳豆、腊肉、咸鱼等等都是味道较好的品种。但是这些东西的原产地,大致都是市场不发达的地区。在市场繁荣的地方,人们的避灾手段是攒钱,因为外部有一个繁荣的市场。而灾难来自各个方面,谁也不知道突发事件以什么形式在什么时间发生在哪里。当一个地区普遍富裕,有消费能力,为了预防灾祸储备物资就是有利可图的保险事业。当市场遭遇突发灾害,粮食价格暴涨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储存了很多防涝防地震所需的帐篷,而没有现金,他可能会面临赤贫濒临饿死的境地,仅仅比一无所有要好,但如果他储存的是现金,那么他虽然要面对讨厌的涨价,也可以保证生命的安全,这就是钱的魅力。

储蓄更重要的作用则是为了实现暂时实现不了的愿望积攒资财。可能是一件昂贵的消费品,比如你的媳妇为春节能舔一件裘皮提前大半年攒钱,为了买房子攒钱,更多的可能是为了未来做投资攒钱。储蓄的问题很复杂,无论是囤积货币,还是存入银行成为贷款,储蓄都成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然而这也是备受主流经济学诋毁的一部分,囤积货币,制造通缩,危害经济云云,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篇文章时候深入讲,因为比特币的一大“罪状”就是锁定数量,不能满足他们所谓的经济需要,这个问题要好好掰扯一下。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是,货币的本质是交易媒介,他的职能除了交易媒介外,就是可靠的储蓄手段和记账单位。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似乎有根据,却没有一个写出具体历史由来和参考资料的历史演绎,并不是说我是个历史主义者。历史不能证明理论,我不是在证明我的观点。历史是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理论的修辞,放在经济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理论。

货币曾经是什么不重要,货币应该是什么很重要。为什么额我们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替代法币抱有愿景,是一夜暴富的幻想吗?并不是,而是我们认为加密货币是更诚实更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货币。这就要涉及应然层面的货币属性。

从上面总结的三条来看,比特币已经是一种货币。它是一种交易媒介,包括我很喜欢的门罗币和我很不喜欢的BCH的法币价格都是从比特币换算来的,因为比特币与法币的市场交易大,一般小币种没有稳定可靠的与法币直接交易的渠道。所以比特币一旦下跌,市面上所有的加密货币和代币都会跌。除了比特币外,直接与法币沟通的以太也会受到影响。但以太大跌对比特币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大,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换成了法币,而是有一些人换成了比特币。以太也好,代币也罢,比特成为许多人回归法币的跳板,被拖累下跌,但是毕竟有一部分人在比特上停下了脚步,所以跌的没有其他币那么狠。这体现了它币圈链圈通货的作用。但是它想要更进一步,要么等着链圈有真正有意义的项目落地,要么直接与传统商品直接交易。否则它还不是传统世界的交易媒介。同样,在储蓄手段和记账单位上,囤币党和币本位投资者背书着货币职能的存在,但同样也局限在这一新兴“经济体”的局限内。

不久前,高大上的G20财长会议确认了比特币的是商品,而不是货币,原因是不具备主权货币特征。我们似乎应该欣喜,它承认了比特币是商品,而很多人否认比特币成为货币的可能的原因就是,它不像黄金那样是商品。这个问题我在这个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说了。但说没有主权背书所以不是货币,就滑稽了。没有主权货币之前世界上没有货币吗?并不是这样。无论是更好的货币的“好”,还是现行货币的“差”,一定是在以上货币基本职能上优化或者劣化其功用的。所以本文七八千字不是吊胃口,而是为下一篇文章做铺垫。我争取在清明节期间抽时间写文章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Sort:  

写得真好,期待对通缩的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