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系列: 淺談美荷樓在香港的歷史文化價值

in #cn7 years ago

公屋是香港獨有的生活文化,曾孕育了香港歷史上重要的一代港人,而美荷樓作為香港僅存的第一代「H型」徙置大廈,亦是見證了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亦是作為香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亦是一種香港精神的物質化體現。

From HK Headline

50年代,香港社會尚處於較為貧窮的時期,美荷樓見證著香港由臨時寮屋到公屋的過渡,為市民提供了長期的房屋設施。其H型的設兩邊長廊是住戶,但無廁所和廚房,H型中間是可提供兩條水喉的接水處和廁所,這種形式成為了當時所謂「徙置大廈」的重要形式,標誌着政府公共房屋計劃的開始。美荷樓在1954年10月落成,隨後八年期間,二十一棟徙置大廈的建立成為了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 — 石硤尾邨。可見的是美荷樓不但是第一代碩果僅存的「H型」徙置大廈,為當時火災的災民提供安置的地方,亦引起當時港英政府的思考,房屋政策對香港的重要性。

近年來,社會一直討論如何保育本土文化,亦很常討論一個題目,名為「集體回憶」,公屋生活的點滴,當時搬入美荷樓初期的50年代的市民,因為單位面積狹窄,家家必備閣仔、帆布床,還有衣車,令婦女在家中可以施展手藝、幫補家計。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不少公屋家庭購置雪櫃、電視機、電飯煲、風扇等,皆可見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家家互助互愛,或幫忙照看小孩,或彼此借用柴米油鹽,生活瑣事中體現出濃濃的人情味。小朋友個個幫手穿珠仔、穿膠花,擦鞋,開車門,賺錢幫補家計,香港的獅子山精神亦由此開始。事實上,這種「集體回憶」體現在一代的公屋出身的香港人身上,而美荷樓正正是保留這種文化的最佳基地。

重要的是,美荷樓可以作為一種香港文化的傳承,讓新一代的朋友,了解過去的香港。香港在公屋長大的人數眾多,分佈在各行各業。這是香港的本土文化,亦是集體回憶。尋根尋記憶的過程,令老、中、青三代能夠互相了解,以香港公屋文化及過去的生活風俗將他們串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