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小说(一)|月旦评

in #cn7 years ago

chris-lawton-236413.jpg

我提出一种命题,就是一个人之所以会写作,无非是表达欲所需。假如你让一个话唠的人不说话,他大体是会憋死的,而一个写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一种身份。

文字自有一种魔力,这是对文字敏感的人的共同认知。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说吧,文字是观念上的东西,拥有纷繁芜杂的组合,各种组合形成了不同观念上的结果。这就是文字所拥有的可能性,也是它的魔力。

相对来说,小说的出现是在文字中构建这种观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在文字中的观念世界,以现实世界的形态所显现出来;而现实中的物质实体,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在小说的意识世界当中。这种分界的边界在于,小说中的现实是由你自己创造的,而现实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或者说,小说的世界是基于个人经验和想象力的结果,而现实世界是一个碰撞的过程——首先要撞到了南墙,才知道南墙的存在,这是小说和现实的分野。

如果我们要研究小说的产生的话,我们反倒要顺着现实世界的这条路子,一路摸索过去。小说世界虽然是基于观念中子的集合,但是在小说世界里,仍然需要遵守一种内在规律——情景设立的系统。你可以假定一种情景,但是你必须遵守这种这种情景的内在系统,即使这种系统是你自己创造的,也要符合它自身的规律。例如说,你可以创造出一个人吃草的世界,但是假如你的故事中出现了有人在吃饭,你就要给这种不合理的情景一个合理的解释,以符合你创造的世界的内在逻辑。

这种内在逻辑的联系,使得意识世界和现实生活形成千丝万缕的管道,把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推到意识层面上来。小说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就是,形成一种联系现实世界的沙盘模型,每一个情景就是一场演练,每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棋子。而你作为一个创作者,在这场沙盘模型当中,既充当了下棋者的角色,也是每一个不安分的棋子本身。好比你以火星人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而你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员一样。遵守自己设置的棋盘中的布局,同时处于每一个不同棋子的身份审时度势、基于个人情景和性格做出不同的选择,形成这盘自己的棋局博弈,而这个博弈过程,就是我们称之为小说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小说和历史著作的区别在于,宏大的历史潮流替代了棋盘当中自我的布局,个人的视点转化为中立的叙述视点。在十九世纪专门的工匠史学出现以前,历史著作总是带有文学性的,就是这个道理。

昆德拉讲的小说即可能性,就在这个地方。如果说生活是流沙的话,小说就是可以重演流沙方向的飓风;如果说起风了,没有别的选择的话,小说世界就是创造了林中小径的桥头堡。这种可能性意味着提出问题,解构问题,以及演绎问题。假如说一个人选择了往左走,那么往右走的演绎,就是由小说来完成的了。

在这方面,小说家承担了路径演绎的责任,关键路径的选择和往日细小的抉择差距巨大。这些由小说家意识世界完成的演绎,成为了小说艺术的一部分,也使得现实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

steemit.jpg

Sort:  

我只知道小说是种看起来很爽,写起来很不爽的东西。。。

是这个道理.....也有根本看不下去的.....

比如对话特别多的小说……看一页都艰难。

对呀,对话的妙用....不能单单理解本身的意思,否则都不知道在提示什么内容.....

我比较喜欢看 悬疑类 推理类的小说 嘿嘿

有些看似木讷的人写的小说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另一个世界,怎么可以想象出如此复杂的人物场景。

大概是那种生活在观念中的类型

能感觉到你读了相当多的书。

没有啦,只是一些闲言碎语

二话不说,放飞自我。——我对于写作的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