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青空|25岁时我会这样的回望青春,但是36岁时不会
检票时,扫了一眼《昨日青空》的队伍,清一色是20岁左右的小姑娘,夹杂着几个陪女朋友来的男生。
电影以2018年,主人公屠小意回到兰汐故乡为起点,然后回溯至1999年屠小意的高三时代,开始故事的主体。
1999年,屠小意17岁……迅速的心算了一下,2018年,屠小意已经36了……36岁的屠小意,在动画里和17岁的屠小意并无太大的不同,显然这中间隔着的19年对于电影只是一个虚化的概数,无非是要告诉观众,17岁的青春已过,仅余回忆,现在大家不一样了。
然而怀念青春这件事,总有个时效性。
正处于初高中,能和电影中的人物状态,产生共鸣也好;比17岁大个三五岁,还风华正茂,有余味咂摸也罢,总之都还在青春号列车上晃荡;听着好日子飞速模糊的呼啸声,回望过去一岁岁的小站,畅想中还有下车后迷茫而又期许的未来,还能唱一句:“用全力去追,青春太宝贵,没机会,去浪费”的人,一切都还在进行时。“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尚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品了点甜苦,便以为是天大的事,认真而单纯的伤春悲秋,然而所谓缅怀,大概是五十步笑百步。
年龄稍长一点,刚下了青春这趟车,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却因为尚未走远,总是忍不住回看;有些事情已经明明注定,却总是给人以一伸手就能改变结局的错觉。明明心性已经比年少时成熟了许多,却更容易做些求不得的徒劳事,再来怀念青春,大抵是痛的。
而到了拿着保温杯泡枸杞的年纪,青春什么的和白垩纪的化石并没有什么不同,夜深人静醉酒之后也许会想起点什么脸上一红,但是公开回望和怀念都是一件比较羞耻的事情,少年少女们的中二台词只觉得溢出屏幕的尴尬,说出来的总是太轻太矫情,倒不如彼此间的沉默,和心照不宣的画外音。
本来我这种老腊肉,几乎肯定确定的是在《昨日青空》目标群体的约数之外,无须取悦,说啥对于粉丝肯定做不得数那种。可是电影的年代设定却又好像还是要往80后90后的“老年人”死寂的心水里投石,似乎还是想激起一丝波澜。说起来1999年真的是个很妙的年份:世纪之交听起来就又远古又高大上,而在这个刻度上,往前拨5年或者往后拨5年,生活好像未改变太多,明着只是一个断点,而实际上却是混杂着中年人和年轻人共同记忆的一个断面。
从99年一开始,电影就倾泻出各种具有强烈时代色彩的意象来撩拨这份共同记忆:俄罗斯方块小游戏机,灌篮高手,黑板报,信箱,健力宝,北冰洋……这种倾泻甚至有些夸张,比如神似流川枫的齐景轩,一对二之后的几个灌篮特写。在电影院里看见曾经的那些物事,被精细地还原成动画的确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但是更多的还是感叹画工的高超和情怀,触动其实寥寥。无聊的我还是一直在纠结那些感伤略显做作的旁白,居然是经由一个比我还大好几岁的男人口中说出的这件事上……
电影有着强烈的新海诚的风格,无论是在故事还是在画面上,都像是以《秒速五厘米》为主体,《你的名字》,以及《云之彼端,约定之地》的杂糅。而在另一方面,在用“高三”设定好懵懂的情绪,和离别的结局之后,情节如何对撞“高考”这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成为了片中矛盾所在。
电影处理的方式是以梦想之名优雅地逃离,并且用各种特殊家庭,文艺特长的设定虚化高考的压力,即便是最接地气的姚哲恬妈妈,也只是嘴上逞能,看见女儿和几个男生出去之后,似乎也没什么表示。
嗯,理解起来不难,接受起来也不算太难,就是感觉高考都没那么弱,新海诚式的小清新完全压制本土化升学压力和紧张气氛,“差生”们几句话就绕过高考,梦想成真有了美好的前途,这观感和现实的撕裂,着实有些大。而有些台词或许还是外语听起来顺耳点,那么直接地念出来……好尴尬。
在对新海诚的学习上《昨日青空》似乎有点饥不择食。静态画面和背景的清新美观,小物事的精细绝对值得称赞,尤其是那个……什么什么塔,做得真是好。而铁道,桥洞,绿森林……这些有着强烈日式动画风格的画面电影也是难以割舍,不过都加上了标语,横幅,涂鸦以示本土化,一眼看去,还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过最要命的是,电影连新海诚原来的毛病:人物造型一般,动态僵硬这些……也一并学了去。不是动画专业人士不敢妄言,然而仅从直观来说,几个主角长相有时真的挺崩,动作也是真的挺生硬;最后一幕姚哲恬跳舞本来是高潮,气氛真心是不错,最后的收尾也不错,但是中间呈现的舞蹈实在是……有点难看。
扯得差不多了,该收尾了。还行吧,别期望太高,年轻人也许能看出点别样情怀和惊喜。
完。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bbs.cnmo.com/thread-162460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