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
脑洞大开的历史
军史专家 军事历史专业博士
刘备托孤的事儿被过度解读了。
有一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刘备根本没想到自己那么快挂掉,才63岁啊,又没有曹操那样的头疼症什么的。正是因为刘备没想到自己死那么快,所以接班人这种大事没有完全安排好。毕竟,刘禅历练不够权威不够,如果有大臣不服(特别是四川的大臣,毕竟刘家是“外来户”,荆州派和蜀地派历来有矛盾),那刘家的基业就麻烦了。这个时候,刘备必须找个最牛的大臣出来鼎力支持刘禅,这样其他人就不会说什么了。而诸葛亮,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关键是怎么和诸葛亮说?
刘备能当老大,自然有过人之处。他没有走寻常路,叮嘱诸葛亮一定要尽心辅佐刘备,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云云——这种话让诸葛亮自己讲最好。刘备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最坏的结果说出来:“彼可取而代之”。
这是真心话还是虚伪?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是真心话,康熙则认为是虚伪。
其实,不过是帝王术罢了,用这种话表达对臣子的信任,让臣子感恩戴德。这种事在历史上并非刘备托孤一起,和他同时代的就有一起——孙策托孤。孙策临死前,把张昭叫来,说了这样一句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再回到刘备托孤的事情上。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没注意:诸葛亮没出山的时候,家离曹操很近,他为什么不投奔势大的曹操,而选择了没什么势力的刘备?这是因为诸葛亮有道德洁癖,因为刘备姓“刘”,是汉室后代,曹则是汉贼。刘备托孤的时候,和诸葛亮相处久了,很了解诸葛亮,知道他不会有什么“取而代之”的想法,更不会做。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却故意讲这个话,就是为了激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