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未来,但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首发 简书 ,转载请注明谢谢!
《未来简史》——以宏大视角审视人类未来的终极命运的神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引领我们透过人类历史窥探未来世界可能的样子,预示那些想继续留在地球上继续玩人类这场游戏的人们该如何做好准备。
为什么《未来简史》被誉为一本“神书”?
全书横跨 science(科学)、 philosophy(哲学)以及 history(历史)多个领域,开篇就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 如果有一天,微博、微信或者百度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喜好,一切都在它们的掌握中,我们该怎么办?
- 如果有一天,机器人替代人类,人类变为 useless class(无用阶层),那么福利国家还是现在的样子吗?
- 如果有一天,人类不再是“智人”,而是转化未“神人”,我们这些“神”又该如何自处?如何保护脆弱的地球和人类本身免遭灭顶之灾呢?
再来看看我们所在的世界吧:
- 双十一,打开淘宝是不是感觉满屏都是你想买的?
淘宝把我们每一次的点击记录下来,利用算法推测出我们可能喜欢的商品陈列在首页任君挑选。
- AlphaGo Zero已经能够自学棋谱
AlpahaGo 战胜李世石后,现如今已经进化成可以自学棋谱的 AlpahaGo Zero !人类需要休息,而人工智能并不需要,面对这样没日没夜的精进棋艺的对手,人类怎么赢?
- 人工智能早已经取代人类
汽车业早早投入大量机器人来取代人类工人,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作业安全性也同时得到大规模提高。
国内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多亏了大量投入的分拣机器人,不然双十一痛快抢下的商品还在爆仓的仓库里等待人工分拣。
- 霍金和Elon Musk同时发出警告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各个领域大规模的发展机器学习,而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很有可能会酿成不堪想象的世界大战的到来。
“智人”如何产生?发展为“智人”的人类为什么能征服世界
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泛神论(Animist) => 有神论(Theist) => 人文主义(Humanist)
人类的祖先长期与饥荒、瘟疫以及战争相伴一生。直到最近几十年,人类最大的挑战就是饿肚子或是生病或是战争。这一时期的人类对于大自然是有敬畏之情的,普遍认为“万物皆有灵”,这也就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泛神论(Animist)”。
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人类通过狩猎其他动物解决了饿肚子的问题,透过一些植物治愈了祖先遭遇的“绝症”,产生了医疗技术。人类在走出饥荒、瘟疫困扰发展成“智人”的同时,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的动物,与此同时各种人类宗教随之产生,人类发展进入到第二阶段:“有神论(Theist)”。
在各种人类宗教蓬勃发展,人类社会繁荣昌盛,一片欣欣向荣之态之际,人类开始关注“自由意志(Free will)”,“以人为本”的理念从那时开始萌发。人类发展进入到第三阶段:“人文主义(Humanist)”。
发展为“智人”的人类凭什么能征服世界呢?凭借人类有灵魂(Soul)?更有头脑(Mind)?
人类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的关键在于:
人类可以大规模合作。
人类祖先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去狩猎,面对大自然或凶猛或庞大的动物,唯有大规模合作才能完成。
人类文明诞生之后,组建宗教,建立部落、王国,为了文明的延续,人类必须采取大规模合作。
“智人”社会的繁荣在于其为世界赋予意义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的整个发展史都建立在讲故事上,谁讲得多、讲得好就能名留千史。但那时的故事总是不能讲太长,因为太长了人们根本记不住。
在文字出现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人类不仅可以讲长篇故事,还可以把故事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去了解、研究。
人类组织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他们将故事强加于现实的能力。
神圣经文在宗教机构中的作用,正如分数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以及钱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一样。人类对于宗教所创造虚拟故事深信不疑,这也让人类更容易进行合作,但代价就是这些虚拟故事一定要吻合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目标。这么看来,虚拟的故事能够让人们以算法的方式来组织整个社会。
但这里有个疑问:当时的科学怎么看待宗教所创造的这些虚拟故事呢?
科学并没有削弱这些虚拟故事对人类的影响,它也不会与宗教正面冲突。相反,科学加强了二者的联系。
科学与宗教存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就个人而言呢,科学家和神职人员可能很在意真理;但就整体而言,科学和宗教对真理的喜好远不及秩序和力量,因此两者一拍即合。
如今的科学与人文主义安然共存,那么可能到了未来,出现了新的宗教后,科学仍然能够跟它相亲相爱。就算到了21世纪,也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人文主义教条,但让两者携手同行的契约会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与其他后人文主义宗教间截然不同的契约。
人文主义的兴起,让“智人”堕落
人文主义是当今人类世界观的基础。民主国家的选民是最明智的,这是人文主义政治的体现;在商场里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人文主义经济的现实状况;学校注重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情人眼里出西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人文主义审美的视角;感觉对了就开始吧!性别没有关系、年龄不是问题,这是人文主义道德观的看法。
人文主义使人类能够在资本主义阴影下欣欣向荣,因为对于人文主义者而言,个人感觉让生活和世界变得有意义。
上帝的权威、自然的规则都被人类所替代,这就是人文主义的核心,人才是最重要的,一切以人为本。这时的人们不再想到宇宙当中追寻生命的重大意义,而是转而审视自己的内心去追寻意义,尤其是在这个已经没有意义的世界上追寻意义。
到了人文主义时期,人类获取知识的公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品酒到对战争的观念,都要靠一个人的体验 X 敏感性 。在艺术方面,中世纪时描绘战争的画作大多都在描绘战争的宏大场面,或是威武的将军形象;但在人文主义时期的画作呢,会关注到战争的残酷性,描绘出一名面露恐惧的战场小兵。
“智人”失去控制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人文主义盛行的时代,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高科技破坏了自由主义,原因在于科学否定了自由意志以及个人主义的存在。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人类不是拥有自由意志、独特性吗?
你真的这样认为吗?我们真的拥有这些吗?你怎么知道那不是《黑客帝国》里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只是被机器所控制的“人体电池”呢?
人类社会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大分离”。
这时,人类会完全失去生存的意义。人类整体而言呢,仍然有意义,但是他们将失去他们的个性,他们将会转而由外部算法来控制。不过,仍然有些人是不可或缺的,可他们将是一小部分精英,最终他们将升级到“神人”。
在这样一个技术加速的时代,我们的经济制度、政治体系都会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器和精英阶层统治的世界里,普通的人类阶层(useless class)将很难拥有自主权,一切依从上层阶级的摆布,可能在他们心情好时会给我们一丝喘息之机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他大部分时间将会沦为无意识的“行尸走肉”!只是这样的想象就已经够毛骨悚然了,难道大多数人类就没有别的出路可选吗?
人类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大分离”的未来?
未来,人类社会可能会有新的宗教产生: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从去年大行其道的“机器学习”、“大数据”都能窥探到数据在未来的重要性。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数据处理。
人类未来生存法则:
由于我们无法预知2030年或2040年的就业形势,正如我们在2000年左右的时,根本无法想象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并创造无数就业岗位一样。现在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下一代,等到孩子们长到40岁,他们在学校学的一切知识可能都已经过时。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未来还未来,好在我们还有时间准备
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本书展现的种种场景与其说是对未来的预测,不如说是未来的可能性。
当我们看待未来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会受到现在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体系的限制。
至多呢,我们很可能是在回顾着过去的一些事件,把它们就当成了未来。作者并不想把我们的视野仅仅是限于一个狭窄的叙事之中,而是希望大家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把我们的未来放在一个广泛的范围当中去考虑。
“你还想留在地球上继续玩这场人类的游戏吗?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保持终身学习,并且不断重生。” ——《未来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