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和焦虑?试着用5-10年后的目光看待自己

in #life7 years ago

五到十年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时,你期待的职业状况与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那时,你希望自己已经具备了哪方面或哪几种能力?

把目光收回来,打量一下现在的自己,距离五到十年后的目标还缺什么?

缺什么,就补什么,如果缺得很多,就把庞大的任务量分摊到每天,一点点去做。

如果怕自己做得方法与路径存在误区,那就找个已经在你的目标上小有所成的人,参考下他是如何完成的。

确定五到十年后的清晰目标——倒推回来为目标做准备——一步一营、步步为营地去搜集信息、打磨技艺、做一切助推该目标实现的事情。

你的那些“迷茫”,会少很多。

关于“过去”的悔恨

大学毕业生临近择业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唉,回想过去这四年的光景,真是白过了。浑浑噩噩、恍恍惚惚,什么都没学到就混过来了!

何止是学生,其实无数人心里都有这样的臆想:如果时光倒流,我能刷的一下,穿越回五年前多好!

世上没有后悔药,时光机在我们有生之年都不太可能被发明出来,但是,这种想法并不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不妨再继续追问一下:你为什么想回到五年前?

多半的原因是这五年你觉得自己荒废掉了。

那么,如果真的让你回到五年前,你会做什么?

我想,很多人都能立马兴奋地说出一大套:我要如何如何如何……思路无比清晰,内容无比丰盛,且有很强的计划性。

640.webp (12).jpg

之所以此刻我们一下子变成了“明白人”,无非是因为我们是站在这头看那头,我们相当于是带着当下的记忆去穿越的,

所以能够很明确地指导五年前的那个像糊涂蛋一样懵懵懂懂的自己:

嘿,你去做这个,不不,你不用纠结那个。这样,五年前的自己仿佛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在五年后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同理,如果你真的具备一个五到十年后的长远目光与规划,那就相当于此刻的你身边,站着一位“未来的自己”,他守护着你,当你的老师,并且可以在你发懵时提醒你:哪些是你该做的,哪些不用过分执着。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

很多人在谈及“目标、方向、未来规划”时,比回忆过去都痛苦,因为他们觉得:

未来并非我所能预见,我压根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知道我未来几年下的功夫会不会是徒劳,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这话是对的,谁也不是先知,即便眼光再独到的人,也仅仅能触及到未来的一些碎片景象,勾勒不出全貌。

但是,未来的不确定中也包含着确定因素,看似缥缈的迷雾中总是存在几个雷打不动的内核。

比如,你不知道五年后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根本特征无非三点:

钱更多

时间更多

捕捉到的“意义”更多。

比如,你不知道五年后自己具体想做哪个职位,但你可以清楚地知道,五年后,如果想达到那个职业阶段,自己对应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与资源。

具体的职位名称千变万化,但你的本事、技能、手里掌握的资源是抢也抢不走的,到哪都能吃。

640.webp (13).jpg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不想承认罢了。

有人在否定坚持的意义时,常会拿未来的不确定性当幌子,遮掩自己的懒惰,然后继续选择所谓的“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地混生活,这跟五年前的你没什么两样。

的确,笼统地看未来是不确定的,谁都可以轻松的问一嘴:哎呀,那我万一,坚持的方向错了呢?

这简直是万能神句,一涉及到万一,我们就像被点了死穴,动也不敢动。

不妨说句“绝对”的话:尽情动吧,只要你做的事是你的兴趣、能力、社会需求这三个的结合,永远不会错。

你一定知道你的一大堆兴趣都是什么,参考下社会需求,看能否用它创造价值,以此为标准筛选出那么一两个兴趣,最后,看能力上还欠缺哪些,花上些许光景,把能力跟上,就OK了。

如何真正地“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人人都信奉的宗旨,但活在当下也分两种情况:

一、闭着眼睛盲目地活在当下;

二、目光长远心中有数地活在当下。

这样说很抽象,举个例子就清楚了。

小白是名大学生,觉得自己要“活在当下”,她不了解更不想去了解自己五到十年后的打算,但她又十分上进,十分努力。

于是,你看到:

她在这种焦虑的状态下,每天抓起什么就做什么,看见什么就聚焦什么,这学期觉得成绩不够拔尖,死命学习,最后又因为没拿到奖学金而痛苦好久。

下学期看人家参加社团活动很拉风,于是又去报名了七八个社团,还不错,拿了个优秀学生干部。

毕业时不知道怎么办,看着一伙人在锣鼓喧天地备战考研,自己也加入大军中去,最后没考上,顿觉自己一无所有,整个人生都废了。

640.webp (14).jpg

小清也是名大学生,也觉得自己要“活在当下”,但她只比小白多了一点:

她有着更加具体的目标,毕业以后想从事设计方面工作,具体哪种职位虽然还说不好,但起码知道是那个行业,那个领域。

于是,你看到:她在这种“更清楚”的状态下,每天都会有选择性地做一些指向目标的事情。

这学期,她通过网络资源查了许多行业信息与动态,知道了自己距离目标还差哪些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

下学期,选修了与设计相关的课程,并利用实习机会,认识了几位有过几年从业经历的前辈,时常讨教经验。

毕业后,有兴趣的她已经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根据社会需求,敲定了一个设计大类的职业,进而,开始考虑人生的下个五到十年。

这两种“活在当下”的状态高下立判。

640.webp (15).jpg

当然,你也可能担心:

像小清这种过法,虽然简单直接,但会不会错过了许多其他路上的风景啊?会不会缺乏很多小白有,但她没有的丰富体验和经历?

注意,小清也不是整天地狂干,她只需要每天抽出两三小时做出“目标指向性”行为就够了,其他的时间足够她涉猎广泛。

即便仅仅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去一点点精进,也会在五年后把小白甩远,因为小清的轨迹从宏观上看是一条有穿透力的射线,而小白呢,则是一团混乱的毛线圈。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到“用五到十年后的目光”来看待今天的自己,重要性与意义在哪里了。

这就像在雨天里走泥路,路越难走,越要记得抬头,把视线放远一些,这样哪怕偶尔裤脚沾水,你也能最快地到达干爽的坚实地带。

反之,如果只死盯着脚前脚后的一堆一块,满眼都是附近一两米的坑坑洼洼,

那一方面,你有可能一直在兜圈子,另一方面,比这更可怕的是,你会因为裤子上暂时沾了点水而痛不欲生,又会因为成功躲开了某个小坑而沾沾自喜,情绪紊乱地左右突奔,都不知道最大的一个坑正在等着你。

最后

我们再来看看文首的那段话吧:

五到十年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时,你期待的职业状况与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那时,你希望自己已经具备了哪方面或哪几种能力?

把目光收回来,打量一下现在的自己,距离五到十年后的目标还缺什么?

缺什么,就补什么,如果缺得很多,就把庞大的任务量分摊到每天,一点点去做。

如果怕自己做得方法与路径存在误区,那就找个已经在你的目标上小有所成的人,参考下他是如何完成的。

确定五到十年后的清晰目标——倒推回来为目标做准备——一步一营、步步为营地去搜集信息、打磨技艺、做一切助推该目标实现的事情。

你的那些“迷茫”,会少很多。

“如果真的让你回到五年前,你会做什么?”
评论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