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在湖北武昌凤凰山,以及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各有一副一模一样的对联。
上联是惟楚有材,出自《诗经》,下联是于斯为盛,出自《论语》。
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楚地人才鼎盛。
这本是一句感慨赞美的话,但就因为“惟”字让人产生了误会:
天下难道就只有湖北楚地出人才,其他地方难道就没有人才吗?
您瞧,就这两句话,从清朝到现在不知惹出多少麻烦,但也引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话说清朝的时候,一个河南的书生,从襄阳上船,顺着汉江一路向东,辗转到了武昌。
下船之后,书生左右打量风景,无意中看见那块“惟楚有材”四个字的横匾。
书生自忖豫地中原自古以来出了不少人才,自己虽然不敢与古人相比,但也是才高八斗,不亚于湖北俊杰。怎么能说“惟楚有材”呢?
书生不禁心头有气,起了较量一番的心思。看见岸上有一座镇江宝塔,旁边有一座大禹庙。庙前有两株古枫树,树荫下有两人对弈,一个是庙里的和尚,一个是胡须半白的卖菜老汉。
于是眼睛溜溜一转,念出了一条上联:
“宝塔巍巍,七层四方八面。”
书生得意洋洋,心想这么妙的对联,旁人听了一定喊绝。
可是等了半天,对弈的两人连头也不抬,似乎压根没听见。
书生以为他们没听见,又将上联重念了一遍,然后摇头晃脑说:“我这条对联可惜无人能对得上来!”
此时,下棋和尚伸出一只手在空中晃了几晃,不知道是应付来客,还是别的什么意思。
书生见此情景,按捺不住心中的恼怒:“什么惟楚有材,不过空有其名而已,这块牌子早该下掉!”
这时,卖菜老汉慢悠悠站起身来,便问道:“怎见得空有其名?”
书生说:“我刚才出的这个对联就是无人能对得上来。”
老汉一笑:“我们这位大师不是对上来了吗!”
“他一言未发,怎么说对上来了呢?”
“你见过他伸出一只手吗?”
“见过!”
“这就对了。他的下联已经清楚明白地回答你了:
“佛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
书生听了大吃一惊,暗暗叫绝,又想这可能是碰运气对上的,于是又出了一个上联:
“峰上栽枫树,风吹峰静枫不静。”
书生刚把上联念完,卖菜老汉的下联便脱口而出:
“宇中供禹,雨打宇湿禹未湿。”
书生一想,怎么来得如此之快,又如此确切,真不可思议。回头朝洲上一望,又想出了一个上联:
“芦苇着火成光棍。”
老汉顿时有些恼火,这个河南来的书生实在无理,无非是想扳掉惟楚有材这块大匾,居然出言不逊。看来不给点颜色给他看看,他是不服气的,便对下联道:
“苕种遇霜变癞皮。”
一语双关,无懈可击,河南书生哑口无言,羞得满脸通红,喃喃道:果然惟楚有材,真是名不虚传。掩着面,讪讪走了。
故事讲完了,大家如果觉得有趣,不妨点个赞,感谢各位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