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当了一辈子:收入去哪里了?(二)

in #teacher4 years ago

图片.png

一直到1992年,家庭收入状况才逐渐好转。

1988年,鉴于物价飞涨,国家对职工工资也逐渐调整,在原有每月固定工资53元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活补贴一项。开始大概是20多元,并根据物价上涨指数逐年有所增加。1991年底的时候,我每个月能够领到的工资是120多元。年终奖也多了,达到了120-180元/年。

这时候妻子也从一个矿山子弟学校调到了我所在的县级市,在城区一所小学任教。她每个月的收入在100元左右。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每个月有220元以上。

但这不足以改变家庭经济的窘况。

1991年初,孩子出生,各种各样的开支纷至沓来,经济上常常捉襟见肘。为保证孩子的食品能够保鲜,我与孩子她妈好不容易存够了钱,花1800元买了台冰箱,结果我们手头只剩下不到10元钱。我们用这10元钱生活了十来天,才等到发工资的日子。

1991年底,我被单位安排,到一个乡村去搞“社会主义教育”(1992年初,改名为搞“建整”),时间1年。

这一年,是我家庭经济条件好转的开始。

被抽调到乡村工作,必须远离家庭,而且乡村日子确实艰苦。但是,于经济上来说,是很合算的。

一是政策规定的下乡补助。政策规定,下乡补助是3元/天,一个月按26天计算。一个月的补助就是78元。

二是在乡村的收入。我们这个“社教组”被安排住在乡政府。乡党委政府有什么活动,基本上都安排我们参加。比如一年中的4次计划生育行动、收农业税集中行动,比如到某个村去搞专项突击,我们都参加了。这些行动是有补助的。一般的突击行动,10元到20元一次,计划生活活动、收农业税,根据业绩进行奖励。每次奖励金额在200元左右。

一年下来,这方面的收入,达1200元以上。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事实是,一次下乡,因为给小舅子寄了两个70元,我只带了1.5元就去了乡里。结果当天晚上乡里就有行动,行动完了当场就发了15元。等到20天后我回家休假,口袋里已经有了近80元现金。

三是,我还有一份固定的工资。

在乡下,我们几个社教队员闲聊时曾经说到,我们在乡村虽然苦了点,但收入还是没有亏待的。粗略匡算一下,每个月的收入比在单位差不多要多200元。

多200元是个什么概念?1992年我的工资是120多元/月,加上下乡收入,达到了320多元/月,基本上是在单位工作收入的3倍!

这一年,我用这多获得的2000多元,买了彩电,还添置了一些新的家具。

可惜的是,只在乡里工作了一年,1992年底,我们搞完社教回到了单位,这些补助什么的,就全没有了。

但是从1992年底开始,我们有了另外赚钱的渠道。

1992年底,我当时所在的小城,时兴跳舞,各种各样的舞厅成了小城最堂皇的去处。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以进舞厅跳舞为时尚。

舞厅要兴旺起来,必须要有歌手、有乐队,有专门的舞会的主持人,水平越高越好,越能证明这个舞厅红火。

我的妻子,就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主持人。这年年底,她通过考试,成了这个小城最好的舞厅的主持。

舞厅开始选中了3个主持人。每人轮流主持一晚,一个月主持10个晚上,每晚22元。一个月就有了220元的收入。

其中一个主持,主持完一段时间,因为有事离开,只有两个主持了。舞厅老板没有再另外挑选,由两个主持轮。这样,妻子一个月下来,就有了330元的收入。而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我妻子一个人在主持,那就有近700元一月的额外收入了。

她从92年底开始,一直主持到96年。

我呢,从92年开始,写作也上了一定的层次。

令人高兴的是,学校还有一个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奖励规定。尽管主体是对发表论文的奖励,但对文学作品还是网开一面,具体标准很复杂。但我每年能够得到2000多元以上的奖励。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有了写材料的名气。其他单位要向上级报个材料,本单位找不到人来写,便慕名来找我。我当然答应。写得让他们满意了,他们多少会给点润笔,少的给两百,多的呢,八百一千的也有。

再说到工资收入。从94年开始,国家的工资政策进行调整。1994年,我的正式工资达到了每月300多元,妻子的工资也有200多元。

而且,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整个经济状况有了一个大的改善。奖金与福利也多了。过年过节,都发个几十一两百的。

我的收入大抵就是这几项。大家可以算一算,这些年里,我的收入一个月有多少。

当时我曾经算了算。我与妻子的收入加在一起,每个月达到了2000元以上。

这在当时,算是较高的收入了。

1998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自费的。但学校答应给我销一点,自己通过朋友等关系销了大部分,印了3000册。大概获得了8000元的收入。

2000年,长篇散文集出版,这部长篇散文获得了文学朋友较高的评价。自费,也是3000册。自己通过朋友销售,获得了10000元左右的收入。

1998年,学校在教师中集资建房。妻子想集资。我们捋了捋存款,有五六万元吧。集资建房需要的款项大概是4.5万,如果加上装修费,要9万多。我很有气势地对妻子把手一挥,好,我们集资。99年年底,集资房建好,装修好入住。一算,我们只欠债5000元。

而妻子想要的首饰什么的,这个时候也逐渐添置了。至于她要买什么衣服,凭她的兴趣,想买就买吧。

这个阶段,是我经济最自由的阶段。

但是,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些收入,并不全是我职业内获得的收入。相反,我与妻子,在职业内获得的收入,大致只占整个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三分之二,是在老师职业之外,通过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的收入。
我妻子每年通过在舞厅做主持获得的收入大概在5000元左右,我每年通过文学创作获得的收入大致在7000元左右,这就是12000元。

从93年到98年,一共差不多6年时间,这些收入,至少有7万元以上。

而在98年8月,我的家庭整个存款数只有五六万。

也就是说,我所有的存款,都是通过额外的收入实现的。至于我俩的工资,全部用来维持日常开销还不够。

作为老师,通过职业所获得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的开销。

无论是以我在此之前的经验,还是我此后的经验,这一条,几乎是一条定律。

当年,在与同事们闲谈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两口子都是学校的老师,除去日常开支,每年省吃俭用下来能够存2000-3000元,就相当不错了。凭当老师的收入,要他们来集资建房,根本就是异想天开。他们特别给我指出,学校凡是参加集资建房的教职工,都是有其他途径获得收入的人。

这个时候,那些效益好的单位人员工资情况怎么样呢?

1994年的时候,我曾经与440电厂(凡用数字代号来代替的单位,就不一般)宣传部的一位领导一同出差,在谈起他们单位的收入情况时,他自豪地告诉我,他们单位即使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也必须缴纳所得税。

当年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是,月收入800元以上。

也就是说,他们单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每个月的工资也达到了800元以上。至于那些老员工,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

在那个小城,凡是做生意的,都毫不讳言地称最愿意与几个大厂矿,比如440、锡矿山矿务局等单位的职工做生意了。他们买东西豪爽,从来不讲价,看上了,无论老板开个什么价,提起就走。

我这个当老师的,在工作之余辛辛苦苦,呲牙咧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忙乎,也只能追上他们的职业收入啊!

倘若我与妻子都没有特长呢?

我肯定不能参加单位的集资建房。因为我集资建房的费用,全是我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赚得的收入。

我也必须将菲薄的收入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掰着花。

我买衣服不能那么豪爽。我如果买了好的衣服,我就没有钱来买米糊口。我不能在亲人朋友面前出手大方。那些钱,是我给孩子上学的钱。

如果这个时候我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收入,我永远只能是一个清贫的老师。一个将日子过得寒酸的老师。